【車訊網 報道】3月1日,俄烏俄烏沖突已進入第六天,沖突產業這場戰爭無論走向如何,升級受沖都將對全球經濟產生重大影響。全球汽車汽車行業作為全球經濟體系中重要的俄烏組成部分,自然也“難逃一劫”。沖突產業
據車訊網統計,升級受沖受零部件供應延遲的全球汽車影響,已有多家車企被迫停產。俄烏
具體來看,沖突產業大眾此次停產的升級受沖是位于德累斯頓和茨維考的兩個工廠。其中茨維考工廠是全球汽車大眾最重要和最大的電動汽車工廠,目前負責生產大眾、俄烏奧迪、沖突產業Cupra品牌旗下6款基于MEB電動車平臺的升級受沖純電車型,分別是大眾ID.3、ID.4、ID.5、奧迪Q4 e-tron、Q4 Sportback e-tron和Cupra Born,年產能超過30萬輛;德累斯頓工廠被稱作“透明工廠”,曾生產過大眾輝騰、賓利飛馳,在完成改擴建后開始生產部分MEB車型,2022年交付量預計達到9700輛。
這兩座工廠曾在去年11月因全球供應鏈緊張問題經歷過一次停產,為期一周,由此造成的損失是電動汽車產量減少約5000輛。
部分在俄羅斯建廠的車企也受到波及。俄羅斯汽車市場銷量“大戶”現代集團在俄羅斯擁有兩家工廠,目前年產量超過 23萬輛?,F代發言人表示: “我們一直在密切關注形勢,因為預計俄烏危機將導致經濟衰退和盧布走軟。”
雷諾在2月28日暫停了位于俄羅斯的部分汽車組裝廠的業務。一位發言人特別指出,這是由于俄羅斯與領國加強了邊界管理,導致通過卡車運輸的零部件供應受到影響。
在俄羅斯擁有三家工廠的福特則表示,將遵守任何有關貿易制裁的法律,并實時關注事態進展,但拒絕討論工廠是否會受到影響。同樣表達關注和擔憂的還有Stellantis集團和奔馳。Stellantis首席執行官唐唯實明確指出:“如果西方制裁干擾到我們在俄羅斯生產,公司將準備把這些車輛的生產轉移到其他工廠。” 奔馳發言人則在一份電子郵件中表示,奔馳在與俄羅斯的商業活動中會對可能的制裁措施加以考慮。
對于俄烏沖突是否會加劇全球芯片短缺這一問題,多位業內人士向車訊網表示,俄烏沖突雖然對于全球供應鏈和大宗商品有一定沖擊,但對于芯片供應的影響是相對有限的。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特別指出,目前全球半導體公司稀有氣體庫存正常使用6個月是沒問題的。美國半導體行業協會此前也表示,俄羅斯只是芯片行業的一個小市場,俄烏沖突不會對芯片供應構成威脅。
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顯示,中國整車出口量排名前三位的國家依次是智利、沙特阿拉伯、俄羅斯。 2021年,中國品牌汽車在俄羅斯的總銷量達到11.57萬輛,較2020年翻了一番,在俄乘用車市場的份額增至近7%。
長城、奇瑞、吉利、長安等自主車企在俄羅斯均有布局,并取得不錯的銷量成績。具體來看,2021年,哈弗、奇瑞、吉利在俄銷量分別以39126輛、37118輛、24587輛,同比增長125%、224%以及59%,位列俄羅斯汽車銷量排行榜第十二位、十三位以及第十七位。
在烏克蘭汽車市場,以上車企同樣占據不小的市場份額。其中,長城、奇瑞均在銷量榜前十名。
俄烏沖突下,大到全球經濟、小到當地民眾的購買力與消費信心都會受到沖擊,出口俄烏兩國的車企勢必也將承擔一定風險。
在兩國均有深入布局的長城汽車近期對外回應稱,俄烏沖突對該公司俄羅斯工廠的生產與銷售不會產生影響。但資本市場冰冷的數字卻將這一事件帶來的影響真實的描繪出來,據股價行情圖顯示,沖突當天長城汽車股價應聲下跌,截至2月28日收盤,長城汽車港股報價16.26港元(折合人民幣13.42元),跌幅高達7.4%,一日之間市值蒸發120億港元(折合人民幣97億元)。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陳士華認為,俄烏沖突肯定會對出口有所影響,但總量并不是很大。汽車電子工程師朱玉龍也表達了類似觀點:“雖然中國出口比較多,其實在俄羅斯的整體銷量并不算特別大。從短期一次性沖擊來看,對汽車行業受影響最大的是雷諾和現代。”
汽車預測機構LMC Automotive全球預測總裁Jeff Schuster在27日表示:“俄烏沖突發生后,我們已將2022年全球新車銷售預期下調了40萬輛,隨后還將根據本次沖突的嚴重程度和持續時間再做新的判斷。”(車訊網 沈丹發自北京)